臺灣IC設計廠第三季財報全數出爐,由于受到消費性需求大幅衰退影響,每家IC設計廠業績幾乎全數繳出季減水準,使過去的傳統旺季變成景氣寒冬的開始,當中衰退幅度最大的莫屬于驅動IC族群,除了營收普遍季減雙位數水準之外,毛利率更出現超過季減4個百分點的明顯衰退。(芯片招聘)
臺灣前十大IC設計公司第二季營收約2,750億元,第三季大降約13%,金額縮水了360億元左右。
法人認為,IC設計廠在歷經第三季的劇烈庫存調整后,第四季營運即便衰退,季減幅度亦相當有限,驅動IC廠也是同樣狀況,IC設計廠現在普遍期待明年第二季的庫存回補潮。但能否如期迎來回溫?供應鏈仍舊保守看待。
對于第四季營運展望,聯發科依舊抱持保守態度,以美元兌新臺幣匯率1比31.5計算,第四季合并營收將落在1,080~1,194億元之間季減24~16%,且最快明年上半年才有機會迎來明顯拉貨升溫。
目前IC設計業界普遍預期,「今年底前已確定沒有明顯回溫動能」,并把希望寄托在明年第二季,但市場認為,由于這回是全球總體經濟問題,因此能否順利回溫,必須觀察各國經濟狀況,對于明年第二季業績出貨是否重回成長軌道,仍舊必須抱持保守態度。
屬于「重災區」的驅動IC族群,當中合并營收季減幅度最高的為瑞鼎,單季合并營收為39.04億元、季減44.4%,毛利率也跌破40%關卡,達到37.5%、季減5.2個百分點。
其他如聯詠、天鈺及矽創等驅動IC廠單季合并營收也繳出季減雙位數水準,毛利率幾乎都下降4個百分點以上,毛利率衰退最為顯著的是矽創,單季毛利率為41.8%、季減11.1個百分點。
法人指出,驅動IC先前由于供給短缺帶來的「超級漲價循環潮」,在進入今年下半年消費性市場寒冬后,驅動IC轉為供過于求,產品單價自然也同步下跌,還呈現即便降價、客戶也無意愿拉貨的窘境。
幸好驅動IC市場在歷經第三季劇烈庫存調整后,不論產品單價、拉貨動能在第四季都呈現緩和跡象。業界預期,驅動IC供應鏈最快有望在明年第二季重新迎來庫存回補需求,使營運回溫。
晶圓廠不降價,芯片公司備受煎熬
雖然全球半導體市況冷颼颼,但臺系晶圓代工業者對于價格還是抱持堅定態度,龍頭大廠臺積電的漲價動作也幾乎確定沒有要調整,這使得IC設計業者被上下游夾殺的夾心餅干現狀遲遲無法解套。
不少IC設計業者坦言,終端客戶的降價壓力接二連三地來,但想要往上轉嫁成本卻很少得到正面回應,未來幾季的毛利率,即便匯率因素還能多少支撐一下,恐怕都不會太好看,不過業者并沒有過度悲觀,并認為2023年開始,包括晶圓、封測等上游供應鏈的價格,都有機會開始松動。
IC設計業者透露,眼下整個2022下半年,雖然不少業者都已經對上游進行一些砍單或延后拉貨的動作,但因為訂單多半是半年至一年前就談好的,晶圓代工業者普遍不太愿意現階段就調整價格,這確實會讓IC設計業者有點壓力。
但以現在的市況來看,上游業者不調整價格并沒有那么令人意外,正如同IC設計眼見市場真的訂單需求疲軟,降價并沒有辦法帶來更多訂單,晶圓代工也是抱持同樣的考量,所以真正價格會開始松動,可能要等到2023年會比較有機會。
熟悉IC設計業界人士也指出,事實上已經有上游供應商針對2023年的產能,正積極地與IC設計業者討論可能的優惠方案,最主要還是因為,現在IC設計業者對于2023年的投片計畫還是抱持保守態度,普遍不愿意過早下決策。
畢竟終端市況到2023年上半年是否能好轉,現階段還是未知數,且包括臺積電及各領先大廠都逐漸有所共識,認為庫存去化的時間至少會維持到2023年上半年,因此,IC設計等到2023年中旬再重新加大投片動作的可能性,確實是存在的。
部分IC設計業者認為,2023年開始整個半導體供應鏈的壓力就會進一步向上轉移,尤其二、三線的晶圓代工和封測業者,都會面臨到稼動率填不滿的窘境,加上先前添購設備所帶來的折舊壓力,必然會更愿意以更優惠的價格吸引IC設計業者下單,回到以爭取投片量為主的策略,屆時IC設計業者就有機會在價格談判上取得更大的話語權,擺脫這大半年來夾心餅干的窘境。
當然,關鍵還是要看2023年上半年終端需求是不是真的會有回補效應,如果看不到回補的力道,那恐怕雙方就還是沒有明確的降價誘因,整個供應鏈的價格談判將繼續卡在原地動彈不得。
但從多數IC設計業者的觀察來看,雖然2023年整個消費市場看起來頂多就是和2022年維持平盤,客戶的庫存政策也可能變得更加保守,但庫存去化終有結束的時刻,需求還是會需要回補,至少下半年旺季的拉貨量不會再像2022年這樣呈現旺季不旺的窘境。(芯片招聘求職)
此外,多數半導體供應鏈業者皆認為,價格的調整應該會是長期且緩慢的過程,并不會在短時間之內出現大幅度的崩跌,這個下滑的過程可能會長達一整年甚至更久。
IC設計業者也同樣樂見這樣的情況,除了高額的成本得以解套,終端客戶給的價格壓力可以有效地向上轉移之外,整個供應鏈不會再因為先前的高度吃緊而失去平衡,也讓各家IC設計業者的競爭可以恢復常態,讓表現較佳的廠商得到該有的市占率和獲利回報。